单片眼镜、精心修饰的胡子、丝质马甲、干练的衬衫、剪裁考究的西装,骑着复古摩托车……有这么一群机车爱好者,他们聚集在一起,颠覆了人们对摩托骑手狂野不羁的认知,诠释了摩托文化还有优雅精致的一面。
引领穿西装开摩托这股潮流的老哥,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人物,只是一个30岁才玩摩托的澳大利亚咖啡师。
悉尼咖啡骑士
年,刚刚迈过而立之年的澳大利亚咖啡师马克·哈瓦(MarkHawwa)前往日本度假,在东京新宿街头,他见识到了各种各样的摩托车骑士,这些骑手涵括男女老少,穿着各异。他们骑着经过改装的摩托车,或通勤或比赛或嬉闹。马克·哈瓦爱上了这种摩托车文化,回国后,他考取了摩托车驾照,开始自己玩儿机车。
然而没过多久,马克·哈瓦便觉得无聊,因为他身边的亲戚朋友都不会骑摩托,他们认为摩托车是小年轻才喜欢的玩意儿。于是马克·哈瓦开始寻找不同的摩托车俱乐部,但是这些俱乐部都有注册费和等级要求,它们要求加入者得有一定的骑行技术,并且得通过挑战比赛。
马克并不认可这些俱乐部的理念,他认为享受摩托车不一定是加大油门比谁骑得更快。对于他这种已过而立之年的职场人士来说,摩托车是一种调节情绪的工具,不管爱好者是否专业,都能从中享受到乐趣。
于是在年,马克·哈瓦在网上召集了一批同样爱好摩托车的职场人士,创建了摩托车俱乐部“悉尼咖啡骑士”(SydneyCaféRacers)。
当然,悉尼咖啡骑士与英国的咖啡骑士并不同。因为马克·哈瓦是咖啡师,所以俱乐部就开在了他的咖啡馆里,名称也就简单粗暴地起了个悉尼咖啡骑士。俱乐部成员也不是无所事事的小年轻,他们大多是工作忙碌的白领。这群白领们在业余时间参加摩托车集会,来缓解自己的工作压力,寻找自由与激情。
“悉尼咖啡骑士”俱乐部刚成立的时候,悉尼其他机车俱乐部都不屑于和它接触,并嘲笑白领骑手们是一群不懂摩托车的“伪玩家”。可是没过几年,年轻的“悉尼咖啡骑士”就一跃成为了悉尼最知名最成功机车俱乐部,它的成功源于一场别开生面的骑行活动——“高贵绅士骑行”活动。
高贵绅士骑行
年,马克·哈瓦偶然看到了一张美剧《广告狂人》里男主角DonDraper身穿西装骑摩托的照片。受此启发,他决定带领俱乐部的成员们组织一场名为高贵绅士骑行的活动(DistinguishedGentlemansRide,简称DGR),以扭转人们对机车骑手粗暴狂野的刻板印象。
当然,马克·哈瓦对“高贵绅士”的定义绝不是金钱数量的多少和官位权位的大小。衣冠楚楚的装扮,绅士的举止,一颗善良的心,因为自身的努力而被这个社会所尊重的人在他眼中就是“高贵绅士”。
与一般的骑行活动不同,高贵绅士骑行活动不收取任何费用,不限制摩托车品牌,骑士们身穿绅士服装即可参与活动。而且骑行期间摩托车的平均速度要保持在80公里/小时左右,以让路人有更多时间欣赏这种别样的机车风情。换句话说,高贵绅士骑行活动是一个更多关于风格而非速度的集会。
可能会有人质疑,穿着西装怎么能骑摩托车?其实在摩托车刚刚发明的20世纪初,穿正装骑摩托是大多数人的标配。那个年代,甚至哈雷戴维森的店员也都是清一色绅装打扮。
二战结束后,马龙·白兰度主演的《飞车党》电影上映,被认为是“喊出了美国青年一代的心声”。影片中,白兰度歪戴着帽子,身穿皮衣和牛仔裤,跨上那辆咆哮的凯旋T6,俘获了无数年轻人心,从此穿皮衣骑摩托成为了机车圈的主流。
不过在60年代,还是有一群时尚的英国年轻人选择穿正装骑Vespa小摩托,他们被称为“摩德族”。而60年代也正是摩托车从一种纯粹的竞速、代步工具蜕变为一种都市生活方式的转折点。摩托车巨头本田,雅马哈凭借在在都市中穿行自如的便捷设计,成功打入了欧美市场。本田摩托车在当时喊出了“你在本田摩托车上遇到最友善的人”的口号,海报上一系列穿着讲究的男士,为摩托车塑造了轻盈、有型的全新都市形象。
因此,高贵绅士骑行活动绝对不是无中生有的创新,而是立足于另一种机车文化传统之上,向那个人们穿着西装骑摩托的年代致敬。
虽然随着经济的发展,小轿车取代摩托车成为了商务人士的代步工具,但是绅士骑行精神并没有消亡。年,马克·哈瓦组织的第一届高贵绅士骑行活动在没有经过大范围宣传的情况下,就吸引了多名车手参加。截止到今天,高贵绅士骑行活动的影响力已经遍及全世界,光是在年,就有来自个国家的多名骑士在各自的城市聚集,穿着正装骑摩托。
不只是绅士骑行
如果你单纯地把高贵绅士骑行活动理解为一群热爱摩托车的商务人士骑着摩托车上街臭美,那就大错特错了。从年开始,高贵绅士骑行活动就和慈善组织合作,为男性健康募集资金,并呼吁社会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lfweh.com/hzmgx/13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