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中记载了一个“邯郸学步”的故事,一个非但没有学会邯郸人好看步伐,又忘记了自己原本走路的姿势的燕人,最终只能爬回了燕国;像极了当下的影视文化中,因美剧影响而出现的国产恐怖片、科幻片。钱君以为:欧洲直到文艺复兴之后,历时几千年才实现的社会制度的变革,在我们周代八百年中已经实现;唯独在封建帝制的道路上,我们孤独地行走了两千多年。大凡西方文化中所存在过的,都可以在几千年前,我们历史上的周代找到其痕迹;更甚者,我们创造了更多西方不曾有过的辉煌;我们是该找回,被遗弃的几千年的文明史,以及深厚的文化土壤。春秋以前,是由世袭的氏族贵族统治的;从诸侯国的国君,以及执政的公卿大夫,都源自于分封的氏族贵族,他们依据宗法制度赐予爵位、通过世袭的方式获得官职。直到春秋以后,阶级的分化越加严重,一些庶出的远支氏族贵族后裔,成为了庶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又在这庶人阶层中,最早出现了我们历史中的“骑士”。我们在谈论西方的骑士与骑士精神的时候,已经很少人记得,我们的历史上,也曾出现过一批赫赫有名的“骑士”。在战争日益频繁的情势下,各诸侯国的军队中率先打破了氏族贵族垄断的藩篱,开始涌现出一批因“贤”而获得官职的将领。如郑庄公手下的颖考叔,秦穆公手下的子车氏三良,以及孟西白三位大将。“骑士”首先于郑国、秦国出现,一方面,因为这两国立国时间比较短,氏族贵族势力相对薄弱;另一方面,也与秦国在长期与戎狄的交战中,形成的尚武好战的民风有关。那么,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有,如西方那般的“骑士精神”呢?我们的“骑士精神”,又是怎样的呢?钱君以为,正是基于我们在西周时期,形成系统的礼乐制度,形成了我们独有的“骑士精神”;简单说,便是“为己”与“为人”的不同。与西方所推崇的“个人荣誉”至上,相对应的是,我们以“忠君”为最高荣誉的“骑士精神”。如,秦穆公时期,为秦穆公殉葬的子车氏三良;也如我们在影视剧《大秦帝国》中看到的,秦献公去世后,大批执意为其殉葬的老兵。正体现了《荀子·礼论》:“事死如生,事亡如存”的忠君思想。这可以称之为我们“骑士精神”的核心思想。我们曾一度质疑,迂腐可笑的宋襄公,竟然能被太史公于《史记》中排在了“春秋五霸”之一。其实,当你更深一层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时,相信你也会认同的。正如我们在左丘明的《子鱼论战》中所看到的交战礼仪:“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还都是以“点到为止”为基本原则的,这种交战礼仪,自西周封建时开始出现,直到宋襄公时期,才第一次被自称“蛮夷”的楚国打破;这或许也可以视为一种“骑士精神”的体现。于是,在春秋早期的历史上,开始出现这样一些人。他们出身于没落的贵族家族,他们因“贤”而举,成为军队的骨干,为了君主而战,他们秉持我们传统的“仁义”礼仪、以及忠君思想,通过战争获得“采邑”,而成为一个新兴的贵族阶层;正如《诗经》中所传唱的那样:“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电视剧《大秦帝国》中的孟西白三族,便是因此而产生。与西方不同的是,因为那段历史时期的短暂。他们才刚刚萌芽,还没来得及完全从旧的氏族贵族分离出来,便因商鞅变法,而被扼杀。尽管如此,他们的事迹依然流传了下来,被记录在《诗经》中:“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维此奄息,百夫之特。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lfweh.com/hzmsp/15347.html